查看原文
其他

乡村产业怎么选?——二八甲村产业发展记

张继民 当代陕西 2022-01-08

既甩出长线钓“大鱼”,又抓住眼前的“小虾”。长效产业要干好,少不了短期产业当辅助。



二八甲村坐落在延川县西部,川道、沟壑交织分布,种玉米、外出务工是村里人主要的收入来源。几年前,人均收入3000元,村子贫困发生率近20%。

随着山地苹果、沟道养殖、川道大棚等产业的发展,2018年,18%的村民脱了贫,村民人均收入12648元。

20年的苹果梦种在了山头头

57岁的贺风明和果树结了两次缘分。

20世纪80年代,细粮紧缺,连糠窝窝只有家中的壮劳力才能吃得上。坡地种玉米,栽点菜苗,一年的辛勤劳作勉强够温饱。

1988年,贺风明发动全村人,将周边山上的洼地开垦出来,种上570多亩果树。但果树成长的前几年无法挂果,这就意味着收入为零,还需要搭上人力物力。三年还没见到收益的村民,逐渐放弃了打理。

90年代初,贺风明也离开村子,到延安打工,2011年回村,他说,20年的时间,没变的是贫困,痛心的是500多亩果树荒废了。

2011年,贺风明出任二八甲村党支部书记,从那时起,把村里山上荒废的土地整合起来、种植果树的念头重新在他脑中闪现。但是,究竟种梨还是苹果,二八甲村党支部开会讨论过多次。考虑到市场需求量要大,还要耐放,延安地区温差大,日照足,最终,拍板定下种苹果。

2013年8月,正式向政府申请开发荒地种植苹果,不到一个月,项目通过审批。村里三座山的坡地推成条带状,一共开荒1160亩,挖好坑,当年10月,苹果树全部栽种到位。

三两个短期产业暖热了心窝窝

第一步迈出了,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让贺风明有些头大: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包。

贺风明和村干部开始做动员工作,找到几户头脑灵活、干活积极的人家,鼓励率先承包,并向所有人承诺,只要愿意承包果园,免30年租金。

姬世文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。“世文,种苹果可比种玉米赚钱,一亩地的收入翻几番都不止。”贺风明数次到家劝说,虽说眼前见不着现钱,但是最多五年一定能致富。

对于果树成长的前几年,贺风明心中早已有了谋划,每棵苹果树间隔四到五米的距离,树下套种土豆和山地西瓜。

姬世文一盘算,这比种玉米赚得多,于是,决定承包50亩苹果园。此时,观望中的村民私底下也在讨论,确实划算,主动要求承包,1160亩苹果树找到了“户主”。

现如今,姬世文将苹果树下套种的土豆加工成手工粉,2018年,手工粉收入1万多元,山地西瓜卖了2万多元。说起这个,姬世文笑得合不拢嘴:“还没等这50亩苹果让我发财,土豆和西瓜的收入都让我钱包鼓囊囊了。”

苹果树没挂果的前几年,除了种植山地西瓜和土豆,二八甲村推广的蔬菜大棚也给村民带来不菲收入。

刚开始,村民自建的旧大棚,多半达不到现代农业技术的标准,2017年6月,延川县对25座大棚进行改造,修建42座标准大棚,种植西瓜、小瓜,既比种玉米收入高,又能几个月内见到收益。

“两个大棚种西瓜,去年纯利润有4万多元。”大棚收入改善了刘向荣家的生活,2016年,他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。

从前,家中4.5亩的川地种些玉米,加上外出用三轮拉料,一年收入不超过3万元。如今,刘向荣和妻子侍弄两个大棚,种植小瓜和西瓜,等到小瓜和西瓜下架后,再种西红柿,2018年,两茬瓜果共收入10多万元,纯利润近5万元。

2018年底,二八甲村人均纯收入12648元,比2017年增长近3000元。

一条心发展带来了金蛋蛋

一条路,5公里的沟道走到头,就是马家沟的全部。2016年,二八甲村与马家沟村组成了现在的二八甲村。

沟道地形不适合发展大棚,苹果园承包也没赶上。带动马家沟一起发展,成为二八甲村的大事。

县上技术人员多次考察后,认为马家沟的地形最适合养牛,原本种植玉米为生的村民,可利用玉米秆喂牛,节约成本,得到大多数村民同意后,成立了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。

作为原马家沟村支书,马树勤带头买了2头牛,花了18000元。“政府给咱办了合作社,养起了牛,那就得好好干。”57岁的马树勤在牛圈中忙碌着,拾掇着玉米秆,喂着自家的牛,捎带喂了旁边圈中别人家的牛。

2017年,二八甲村争取了资金,在马家沟新建养牛大棚,品种多是夏洛莱,以出租的形式将牛租给贫困户,合作社提供产前、产后等服务。所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,将牛集中统一管理和防疫。

2018年,马树旺家的玉米卖了1万多元,今年他想着,玉米不卖了,全都留下喂自家牛,他说:“养牛的光景可远胜过种玉米。”

去年,马树旺靠卖牛收入5万元。今年2月份,下了2头牛犊,5月份又要下几头牛犊,大小加起来有11头牛,马树旺粗略算了笔账,一头牛犊能卖5000元的话,不到年底,收入就能超过去年。

如今,有24户村民加入合作社,其中,贫困户21户,拥有127头肉牛,出栏105头,收益52万元。

“要发展,咱全村都得一起前进。”贺风明说,发展蔬菜大棚和沟道养牛是按照各小组的地形条件,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引进的产业。在各项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时,苹果作为村上选定的长效支柱产业,未来可期。

贺风明预计,到明年,村里1160亩苹果树进入盛果期,加上大棚和养牛收入,人均收入大概能到2万元。

推荐阅读

农民的地里该种啥——宜川脱贫产业这样选

贾平凹:从秦岭到秦岭


编辑:窦娣

编审:王美景

来源:《当代陕西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